依据《“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无废城市”建设要“持续推进固体垃圾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即建设一个“源头减量与排放控制、综合利用、填埋处置”三位一体的垃圾治理体系,实现“减量、循环”的资源保护目标、“环保、低碳”的环境保护目标和“正义、公平”的社会治理目标。
垃圾源头减量有两种途径。一是减少单位城市生产总值的垃圾产量,即减小垃圾产量的平均基数。比如从原来的100kg/万元GDP减小到80kg/万元GDP。主要是提高原材料的利用标准和产品的使用寿命,避免在生产过程中原材料以边角料形式直接变成垃圾。还要避免原材料以过度包装物等形式不必要地附加在产品上,把这种“垃圾”转移给消费者,以及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因人为因素缩短使用寿命而使产品过早地变成垃圾。
二是削减城市生产总值增长所引起的垃圾增量,即降低垃圾产量的增长速度。主要是推进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城市发展和建设,创新生产生活的应用场景、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推广增材制造方式,增强人民群众的绿色生产生活意识,发展新业态、新生态链和经济生态圈,提高城市发展与生产过程的管理水平、规模效应和科技水平。
总体来看,垃圾源头减量,就是要求在源头用好原材料和产品,尽量减少提高产品产量时所增加的原材料投入,以及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
垃圾源头减量应促成垃圾产量的增长率低于城市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城市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与垃圾产量的增长率之比,即垃圾产量弹性,反映垃圾产量增长对城市生产总值增长的依附程度,是一个较好的垃圾源头减量效果的衡量指标。源头减量应促成垃圾产量弹性大于1,即城市生产总值的较大增长只引起垃圾产量较小的增大。而且,这种效果随垃圾产量弹性增大而越加显著。
除了重视源头减量外,“无废城市”建设还应重视原材料或垃圾材质的选择,以利于垃圾的综合利用。除考虑生产需要外,原材料的选材要便于垃圾的分类、转化、利用效率提高等,尽可能采用利废产品,促进生产生活与垃圾处理低碳化。“无废城市”建设宜提倡“源头减量与排放控制”。
垃圾源头减量不一定减少垃圾产生的绝对量,而且,垃圾产量一般随城市生产总值增长而增加。此时,如果要减少垃圾填埋量,就务必加强已排放垃圾的综合利用。“无废城市”建设需要“源头减量”与“综合利用”双管齐下,缺一不可。各地应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安排“源头减量”与“综合利用”的力度,以期得到最佳的与城市生产总值增长相应的垃圾填埋曲线。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填埋达峰”为建设目标,经济较发展地区以“原生垃圾零填埋”为建设目标。像广东省广州市这类经济发达地区,已接近原生垃圾零填埋水平,应聚力推进垃圾综合利用的高质量发展,促使“无废城市”建设目标向零填埋迈进。总之,各地应量力而行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无废城市”并非无废,而是尽可能减少生产生活源头产生的垃圾量,以及实现生产生活源头排放的垃圾可用尽用,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填埋处置的垃圾量。需要指出的是,鉴于经济、技术、应用等原因,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能利用的垃圾需要填埋处置,即垃圾零填埋是一个理想目标,“无废城市”建设是在现实中追求垃圾零填埋理想。
要精准把握“无废城市”建设的内涵和垃圾治理规律,建立健全“源头减量与排放控制、综合利用、填埋处置”的垃圾治理体系,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熊孟清